3D打印槍械,突破還是威脅?
2013年11月,一支M1911版0.45英寸手槍的出現引起了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因為這是世界上第一支采用3D打印技術生產的金屬槍。樂天派相信,相對于以前的非金屬3D打印槍支,增材技術在該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悲觀主義者則認為,3D打印金屬手槍的出現,將使槍械生產更加簡單,也對公共安全構成了重大威脅。
打印一支手槍的成本幾乎等同于一顆子彈
與當下普通槍支相比,3D打印槍的性能優點并不明顯。就“褐變”金屬3D打印槍來說,實驗數據為:外形與M1911手槍一樣,連續射擊50發無一卡殼,在28米距離上多次命中靶心。除此之外沒有更多的數據支撐,像其它技術性能試驗,如槍管壽命、抗摔能力及惡劣環境下的可靠性等都沒有進行評估,是否可以達到軍用標準,“立體概念”公司沒有對外公布,該槍面向的客戶目前主要是針對收藏界。
塑料3D打印槍支是目前最為流行的3D槍支。“解放者”僅發射2發子彈,只能一發成功,而且子彈射出去之后毫無準頭可言,這只是一把“外形似手槍”的發射器。
制造成本也制約3D打印槍支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工業化大生產中,一件產品生產的數量越多,單件產品的成本就越低。而3D打印與此相反,如果生產一件產品,可能成本要遠低于傳統成型技術,如“解放者”手槍的成本幾乎和一顆子彈和成本相同,僅約9.30美元,而生產十
件可能成本就已經持平,而如果同樣生產100件產品,3D打印的成本將遠遠超過傳統成型技術。
金屬3D打印技術目前在民間尚不能推廣,“褐變”M1911手槍使用的3D打印機只有像惠普這樣的大型公司才能制造,而“立體概念”公司
也是3D打印行業數一數二的公司,其制造的金屬3D手槍目前僅為特定客戶定做。
3D打印槍支帶來的社會問題
正如人們常說的,科技是一把雙刃劍,“解放者”問世不久,英國《星期日郵報》的兩名記者在交通高峰時段,攜帶自行制作的3D打印塑
料手槍,成功通過了倫敦圣潘克拉斯火車站的安檢,將其帶上了“歐洲之星”列車。隨后在各國引發了關于3D打印技術和槍支安全的大討論。
現階段機場、車站等人員密集場所所裝配的安檢儀器絕大多數是以檢測一定量的金屬作為技術支撐對違禁物品進行檢查的,由于塑料3D打印槍支中的金屬含量較少,傳統的通過金屬檢測為手段的安檢儀將變得形同虛設。而且3D打印可以控制打印槍支體積的大小,使得迷你槍支,一些特種槍支如口紅槍、筆桿槍、傘把槍等可能出現,槍支隱蔽性強,檢測檢查難度加大。
3D打印槍支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安全部門緝槍難度加大,由于3D打印技術,犯罪分子不再需要特別的窩點隱藏非法持有的武器,而是隨時隨地都可能制造出槍支,這對破案極為不利。
實際上,3D打印槍支最大的危害是3D CAD模型文件的擴散。槍支3D CAD文件在網上的傳播速度呈幾何級數增長,這令安全風險日趨變大。
3D打印槍支發展展望
增材制造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已從最初的作戰沙盤模型、排爆裝置上的簡易裝置,逐步拓展到了軍事設備如渦輪發動機葉盤組件、火箭發動機零件、鈦合金加強框等高端軍用結構件,在國外像美國的F-35戰斗機、英國的“狂風”戰斗機等軍用平臺上已投入應用,顯現了其在未來武器裝備發展上的巨大影響。
對于3D槍支的發展,可以預期只要制造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量產必定可期。不能因為現在的各種不足就忽略其存在,正如有詩云:“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
